在夏日炎炎、疫情反复无常、热点事件频出的6月份,京东618购物节显得异常“平静”,根据京东平台公布的数据,2022年6月18日晚,京东618累计下单金额超3793亿元,创下新的记录。在众多品类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家居品类。
《百度X京东618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618”期间,京东平台自清洁扫地机器人成交额同比增长500%、洗碗机成交额同比增长115%、烘干机成交额同比增长310%。除了近年“火爆”的智能马桶、智能开关、智能电动窗帘、智能可视门铃、智能晾衣架等“单品”的销量也呈现出快速地增长态势。
不得不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兴起,智能家居行业的渗透也在不断加快。究竟什么是智能家居呢?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单位,以家庭生活为背景,以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为基础,并与安全防范技术、节能环保技术、音视频技术等相结合,根据客厅、卧室、厨房、卫浴等不同应用场景,通过线下平台或云端平台操控照明、电器等家用设备,实现人远程控制设备、设备间相互连通,并随技术的发展,设备能通过自我学习分析用户行为数据为用户更好的提供个性化的生活服务。
简单来说,智能家居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在家中实现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之间的交互联通。如下图所示,这是典型的智能家居系统的原理图。
如果站在产业链上看,智能家居的产业链大致上可以分为上游技术层、中游家居系统服务商、下游家居单品制造商以及底层销售经营渠道。上游涉及产品有基带芯片、传感器、WIFI模组、存储芯片、射频芯片、触控芯片、蓝牙模组、GPRS模组等;中游涉及服务商包括华为、腾讯、阿里云、苹果、英特尔、三星、小米、京东等;下游智能家居单品制造商包括海尔智家、施耐德电气、萤石网络、美的、松下电器等;销售端涉及天猫、京东、小米商城等。
从国内的竞争者来看,智能家居市场大概能划分为三个阵营,一是网络和科技公司,二是传统家电企业,三是社区安防和开关电器企业。下图展示了国内公司开始布局智能家居的时间点。海尔是国内最早的入场企业,2004年主导了中国家庭网络标准产业联盟——“E家佳”,别的企业大多在2014年以后才开始蜂拥入场,究其原因,是2014年谷歌收购 NEST,让国内的科技公司、家居公司看到了新的方向和机会。
(国内巨头公司布局智能家居时间轴,数据来源:艾瑞咨询,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先看互联网和科技公司。这个阵营中的参与者非常多,百度、阿里、腾讯、小米、华为等都去参加了,互联网巨头以基础平台为依托,科技公司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科技类产品为依托,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将产业链布局延伸至智能家居领域,推出了智能音箱、智能网关等硬件产品和智能家居APP等软件产品,打造开放、完整的生态系统。
在众多参与者中,着重关注小米和华为。小米智能家居布局的思路主要是通过系统软实力的提升,结合合作伙伴硬件产品,实现家居产品的互联互通。具体来说,小米是围绕小米手机、小米电视、小米路由器三大核心产品,由小米生态链的智能硬件产品组成一套完整的闭环体验。目前,智能家居网络中心——小米路由器、家庭安防中心——小蚁智能摄像机、影视娱乐中心——小米盒子等产品矩阵,已经实现了智能设备互联,再加上小米产品*竞争力的价格,促使其产品在消费的人中的渗透不断加快。
而华为打法则不完全一致。华为全屋智能主要是采用“1+2+N”的战略,也就是基于华为强大的硬件基础设施,通过全屋互联中枢(主机)围绕整个家庭连接各个品牌的智能设备,做到全屋无死角覆盖,涵盖吃、穿、住、行、娱乐、安防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华为智能家居链的产品也不完全都是自主研发,跟小米一样,通过与1000多家品牌的3000多款智能硬件产品合作,基本实现全覆盖。相比之下,小米生态链目前只有300多家企业,60多类智能产品,实力略显“单薄”。
除了产品数量的不同,华为强大的网络技术和鸿蒙生态也是小米所不具备的,小米智能家居是基于网关形成的“混搭”,而华为是基于网络连接的全屋智能,前者更像是各种产品的组装,用户想要实现什么效果取决于用户自己动手的程度,后者则是整个屋子一套完整的网络和运营系统,使用更加人性化。
如果说小米和华为更注重技术研发的布局和投入,那海尔智家则偏向于线月份,海尔智家三翼鸟推出了行业首套场景屏智家大脑屏及“1+3+5+N”全屋智慧解决方案,简单来说,“1”是指以海尔智家大脑及其核心承载智家大脑屏,“3”是指3大全屋专业系统解决方案,“5”是指5大智慧空间解决方案,而N则是指依托以上布局带来的N种个性化场景体验。
其实,海尔智家的解决方案*特色就是它能够直接进行真正的类脑学习。也就是说,依托智家大脑这个核心中枢,三翼鸟全屋智慧家能主动分析用户在不同场景的需求和习惯,联动全屋家电设备、灯光、空气、用水等系统,进行场景、技能、操作的匹配,系统会慢慢的“懂”人的需求和习惯,这就离“智能化”更近了一步。
除了科技互联网公司和家电公司在布局之外,传统的安防公司和开关电器公司也纷纷依托自己的产品的优点,增强研发技术,推出场景解决方案。刚刚过会科创板的萤石网络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萤石网络原本是安防巨头海康威视的事业部之一,于今年开始分拆上市。萤石网络把自己定义为一家智能家居服务商及物联网云平台供应商。但就产品和服务而言,萤石网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单一,就是一个智能摄像头外加云平台,相较于小米、华为、海尔智家的智能家居业务来说,应用场景较为单一,这也是该业务发展的*风险。
整体来看,凡是与家居市场“沾边”的公司,无论是科技网络公司还是传统家电公司,都看到并且认可智能家居的成长空间和增长效率,并且都在依靠自身的优势,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这片“未知领域”。过去几年,以智能音响、智能开关、智能Wi-Fi、智能摄像头等产品受到不少年轻人的追捧,它们作为各家公司的“入口产品”,让企业“闻到”增长的“气息”。
知之非难,行之不易。智能家居市场的入场券很容易得到,想要做好却并不轻松。
“蛋糕”确实很大,入场看似也很简单,然而想要真正获得市场认可,真的是难上加难。这里的难点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观察:一是硬件,二是软件,三是市场认可度。
先看硬件层面的难点。硬件层面的痛点并不完全在于具体的产品,也就是说,生产冰箱、空调、路由器、摄像头等产品,对于传统的制造业来说难度不大,*的痛点是底层的芯片。比如:基带芯片、存储芯片、射频芯片、触控芯片等等,芯片直接反应了技术路线特点和产品性能。从电力线载波通信、Zigbee、Z-Wave三种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在的状况来看,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核心技术掌握在东软载波等国内公司手里,具备最核心的基础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而Zigbee和Z-Wave两种无线解决方案的芯片制造环节掌握在国外厂商手里,国内厂商需要从国外购买芯片进行产品研究开发。因此,硬件上的痛点一时半会难以“根治”。
再说软件层面的难点。软件层面的难点是通讯协议不兼容,行业标准待统一。多种设备交互是实现智能家居的必要条件。在连接方式上,以ZigBee、LoRa、NB-IoT为代表的低功耗、高稳定性通信正逐渐取代WiFi、蓝牙成为智能家居领域的主流,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将更稳定快速。由于各家企业专注构建自己的生态圈,各个生态平台通讯协议不兼容,难以实现跨平台的设备协同。这既限制了设备之间的自动化、无感化联动,阻碍全屋智能落地,也降低了用户的体验。因此,各生态平台的底层协议、标准亟需统一,真正的完成多设备协同。
再说市场认可度的难点。市场认可度的难点在于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过去的传统家电、家具都是沉默的,家庭情况与个人隐私很难被第三方获取。而智能家居这种可联网、可存储、可计算、可执行的新型系统本身,就要建立在用户生活小习惯之上运作,人工智能、云边计算等关键技术更要对用户状态进行持续的数据收集、运算、调整算法等,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用户要更加智能的产品或解决方案,但这就需要大量的数据收集、算法训练和算法迭代,而搜集的数据越多又会让用户产生担心和顾虑,循环往复下去,市场的认可度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智能家居这块日渐增长的“蛋糕”并不那么容易就能“动嘴”去吃,它需要监管部门、行业参与者以及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建设和维护行业的标准,让更多的技术细节标准化,让更多的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得到应有的保护,才能一同推动行业发展,实现企业的价值。
既然行业的发展面临共同的困难,目前的状况是怎样呢?国内外智能家居市场的发展状况如何?未来的趋势和机会在哪呢?
鉴于行业标准的统一问题,2020年12月,由工信部指导,24位院士以及阿里、百度、华为、京东、小米、信通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格力电器、美的集团、海尔智家等65家头部企业联合成立了开放智联联盟(OLA联盟)。联盟的主要目标就是打造物联网统一连接标准,实现跨系统、跨行业、相互连通的全产品智能,未来,OLA联盟将会逐渐统一行业标准。与此同时,2021年9月起,国家真正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的问题也在逐步的解决中。
随着行业标准的逐步统一和数据安全的落实,智能家居市场无疑会迎来新的“红利”。而且,放眼全球来看,发达国家的智能家居行业也正在蓬勃发展。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发达国家就已经在智能家居系统的研发中投入了物力和人力资源,但直到1996年,智能房屋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而且费用要求很高,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没办法安装。到2013年,随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发展,慢慢的变多的国家又开始投资于智能家居的研究,而且智能住房的成本相比十几年前也慢慢变得低,这才使得行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美国作为*个进入全球智能家居市场的国家,截止到2018年,约有32%的美国家庭都配备了家庭自动化系统,预计今年用户数量将达到53.1%。而中国的智能家居市场的渗透率截止到2020年也仅有13%,智能手机的渗透率达94%,市场空间非常广阔。
再看国内市场,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研究院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7—2020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由2600亿元增至5000.5亿元,预计到2025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预计可达8000亿元。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5G时代的到来,以及政策、双碳、行业需求的推动,使智能家居产业展现出巨大发展空间。而且,智能家居产业的发展趋势也正在从原来的单一产品或多产品联动模式,逐渐向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倾斜。根据IDC《2022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十大预测》,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市场将迎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IDC预计,2022年2%的智能家居设备将服务于全屋智能解决方案。
在全屋智能家居发展的过程中,有两个趋势将成为必然的经历。一是开放,二是被动智能走向主动智能。
所谓开放,就是智能家居生态壁垒将会打通,连接的藩篱不复存在。随技术的不断深入和使用者真实的体验的要求,用户更多的是希望任何智能单品都能加入任意一个平台系统,产品与各个生态间实现相互连通将是必然的事情,而这背后要解决行业技术标准统一的问题。
第二就是被动智能走向主动智能。当前,不少企业都在致力于研发全屋智能的“入口产品”,比如:智能音箱、智能摄像头、智能锁、智能WIFI等,但是未来随着全屋智能的发展和推进,“入口产品”将更为丰富多样,“人与设备”的交互将转变为“人与场景”的交互。当然,这背后离不开人工智能的进步,也离不开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信息的保护。
由此来看,智能家居行业的成长空间依然很大,上涨的速度未来可期,入场玩家各有所长,争抢“蛋糕”各显神通,然而想要真正吃到“蛋糕”,真得需要有更高的格局、更强的技术和更长远的眼光。
上一条: 智能家居群雄逐鹿、各怀鬼胎
下一条: 智能家居市场有何发展优势?